访问本站您也可以输入v.med2.cn进入。
【知盈医学课堂】每天更新医学视频。请牢记本站 http://v.knowwing.com 的网址 放到桌面加入收藏留言/求片

正在播放:方剂学第51集

方剂学课程介绍
  • 方剂学第1讲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成都中医药大学方剂学精品课程教学视频,全套视频共计84集,本课程由知盈医学课堂收集整理免费共享。 
          成都中医药大学方剂学学科经过近 50 年的发展,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了完整的中药学高等教育体系。多年来,本学科一直在学科方向、创新团队、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条件建设等方面积极参与和推动了我国方剂学学科的发展。本学科的发展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65-1988 ):创办方剂学科和专业,开展以脏腑为核心的治法与方剂研究。在我国著名方剂学 家陈潮祖 教授的主持下,本学科从无到有,逐步建立了的以脏腑为核心的病机治法与方剂理论体系,并先后编写了《中医方剂学》、《中医病机治法学》、《方理求真》等著作。由于该教材开创了以五脏为纲分类方剂和病机入手研究方剂的新体例,而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关注,我国第一部方剂学教师参考书《医方发挥》的方义分析基本上依据了本教材的思路。其中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中医治法与方剂》一书,已四次再版,影响了几代中医人,而且还先后被译成日文及韩文出版。 1985 年卫生部安排我学科举办了全国方剂师资班,深受好评。  
          第二阶段( 1989- 至今):培养高层次人才,深入开展复方配伍的理论、临床与实验研究,发挥辐射带动的龙头作用。在邓中甲、贾波、周训伦、蒋永光等全国知名专家的带领下,本学科于 1989 年和 1999 年分别成为西部地区第一个方剂学硕士和博士授位点,成为我国方剂学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也是迄今为止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的方剂学博士点,培养了我国第一位外籍(比利时) 方剂学博士。在全国方剂界率先提出复方配伍规律研究,建立了运用综合归纳法研究复方配伍规律的模式;同时积极参与了实验方剂学的探索和建设历程,提出了“方证、药证、有效部位与证、有效成分与证”层层递进的中药复方研究新思路,应用多学科技术手段,研究和揭示方剂主要有效部位和主要药效物质以及优化配伍组合物的作用原理;并探索运用计算机手段,开展了复方配伍数据的信息化处理研究。
           这一阶段的方剂学科,针对各研究方向发展的前沿和趋势,规划了各研究方向的建设模式,并在推进中进一步凝练学科研究方向,使“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的研究”、“脏腑治法与方剂研究”、“疾病动物模型与中药复方药理研究”、“方剂配伍文献信息的数据化处理”四个稳定的研究方向特色更加突出、优势更加明显。方剂教研室也逐渐发展成为全国方剂学系列教材及教学用书的主编、副主编单位,并承担了数十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
          1.全方位参与不同层次全国规划教材及教学用书的编写: 93年作为副主编编写了专科规划教材《方剂学》;94年作为编委编写了规划本科《方剂学》教材(六版)、《方剂学习题集》、《方剂学》教师参考书;2001年作为主编主持了新世纪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方剂学》教材(五年制)、《方剂学习题集》的编写;2002作为副主编承担了全国高等院校“ 十五 ”国家级规划教材《方剂学》(七年制)的编写;2005年作为主编主持了全国普通高等中医药类精编教材《方剂学》的编写。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方剂学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课程在修订自编教材《治法与方剂》(三版)的基础上, 1991年自2005年间编著了《方剂学辅导资料》、《中医方剂学解题指导》、《骨伤方剂选讲》、《中医基本思维原理》和《中医方药配伍学》等。
          2.重视科研课题的申报和参与:学科点注重研究思路和方法的创新、科研水平的提高。先后申报和参与了包括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973 ”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6项国家级课题、14项部省级课题、11项厅局级课题、2项企业合作课题的研究工作,合同经费347万元。
          3.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和调整教学内容:近五年来,随着国家招生计划的扩大,师资紧缺,为保障教学质量,我们依据教学计划、培养对象之异,安排教学分工,即七年制专业、90学时医学类、药学类各专业,教学班子以正高为主,副高为辅;54及72学时各专业,则以副高为主,讲师为辅; 36 学时的各专业,属本科的,以副高为主;属专科的,以讲师为主。另外,在教学资源上,尚建立了实验室、研究室、资料室,配置了实验设备、仪器及教学、科研资料,为本课程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条件。
          4.注重高层次人材培养:我课程所属学科 ——“ 方剂学 ” 学科是西南地区唯一的硕、博士授位点。自1991年取得硕士授位权起,共培养硕、博士百余名,其中,1991年-1996年培养硕士4人; 1997年-2008年,随着我学科在国内外影响的日益扩大,此11年间共培养硕、博士134名(台湾7名,香港6名,新加坡2名,韩国4名,比利时1名),为中医药人材的培养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5.加强教研室的科学管理:本课程采取教研室主任负责制,保存自1982年以来教学、科研档案。2003年起对本课程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研究生教育、教职工个人档案等均开始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