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本站您也可以输入v.med2.cn进入。
【知盈医学课堂】每天更新医学视频。请牢记本站 http://v.knowwing.com 的网址 放到桌面加入收藏留言/求片

正在播放:伤寒论第41集

伤寒论课程介绍
  • 伤寒论第1讲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成都中医药大学伤寒论精品课程教学视频,全套视频共51集,由知盈医学课堂整理免费共享。
          本校《伤寒学》课程(早年也称《伤寒论》课程)具有悠久的传统历史渊源,从被誉为“活伤寒”之称的邓绍先教授开始,先后拥有戴佛延、吴明直、陈治恒、郭子光等一批全国知名专家、教授,注重传统,精于临床,其扎实的理论功底来源于丰富的临床实践,一直主导着本专业的学术方向。从学校创办初期的讲义开始,经历了自编教材到规划教材的编写及使用过程,承办了多次《伤寒》师资培训,使本课程的影响逐渐由西南扩大至全国,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享有良好声誉。教研室的学术特点在于,以传统为根基,理论源自《周易》、《内经》、《难经》,旁及后世诸家学术见解,在辨证思维、诊疗方法、组方技巧、文献研究等领域为《伤寒学》教学奠定了坚实的传统理论基础。

          本课程的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一)   辉煌时期(上个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

          ①将《伤寒论》列为中医主干课程,建立相应教研室:

          上世纪30年代,国医学院已编有《伤寒论》讲义,作为教材使用。1956年我校成立之初,设立伤寒温病教研室,以邓绍先教授为主,开展《伤寒论》的教学管理和课程建设,将《伤寒论》列为中医学专业必修的主干课程,学时从72到120不等,1956年成立了独立的伤寒教研室,随着专业的分化,开始面向针灸推拿学、骨伤、中药学等专业铺开。

          ②参与全国统编1-5版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的编写,并自编教材和专著:

          在本时期,我校主编了全国统编《伤寒论》教材(统编1-2版教材),以邓绍先教授为主编的1-2版《伤寒论》教材在全国引起极大反响,为现代伤寒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此后的教材均以此为蓝本,起到承先启后的作用。70年代以后,苏学卿教授参加了3版《伤寒论》教材的协编工作。为了适应特定历史时期的教学需要,4版教材均由全国各校编写。我校原伤寒教研室主任陈治恒教授作为主编,编写了成都中医药大学的自编教材《伤寒论讲义》,此外,还有陈治恒、傅元谋教授编写的《伤寒病案选讲》,陈达夫《眼科辨证六经法要》皆产生了不凡影响。

          ③举办全国伤寒温病师资培训班,培养中医高级人才。

          80年代,我校主办了全国高级伤寒金匮师资培训班,培养了一大批伤寒专业人才,成为今天中医学界的骨干。教研室于80年代初参与了我校全国首届中药学博士生的培养,协助指导中药学博士的伤寒组方配伍规律及药理研究。陈治恒教授于80年代早期即培养研究生多名,至今本教研室培养伤寒研究生已达40多名,其中不少已成为现今中医教学、领导、科研、临床的骨干、中坚。

          (二)开拓进取时期(上个世纪90年代至2002年)

          进入90年代以后,我校《伤寒论》课程迎来发展的大好时期和机遇,这期间,伤寒、金匮、温病教研室合并为中医临床基础教研室,要求教师进行这三门课程的跨越式教学和科研,增加教学内涵,扩大知识面,例如,教研室主任翟慕东教授参编了《金匮要略串讲》(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对提高教学效果发挥了积极作用。教研室还承担了国家大型文献整理专著《中华大典·医学分典·伤寒总部》的编撰工作。

          21世纪初,本教研室傅元谋教授作为编委参加了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五年制规划教材《伤寒学》编写。翟慕东教授作为副主编编写了全国研究生教育用书《伤寒经纬》,并作为编委参加了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七年制规划教材《伤寒论》和《中医哲学基础》的编写,发表《伤寒论课堂教学体会》等多篇学术论文,为本课程的发展提出了具体的规划和建议。

          在学术交流方面,于90年代初建立的四川省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由陈治恒教授任主任委员,翟慕东教授任副主任委员,每隔2年开展本专业学术交流,对推动我省仲景学术的发展,活跃学术气氛,引导全省学习经典、掌握运用经典,提高基层医师的理论、临床水平起到积极作用。

          这一时期在课程建设、教材专著、科学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大成绩,实现了本门课程的蓬勃发展。

          (三)   改革创新时期(2003年至今)

          本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加强教研室建设、学术传承和人才培养。多年来,教研室各位老师通过不懈努力取得了相当的成绩,而于新时代对我们的要求来讲,还有一定距离,今后教研室将对教学资料、科研档案进行系统管理,并结合现代信息手段建立电子档案。此外教研室正处于新旧交替时期,尤其要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制定了青年教师的培养方案,建立听课制度,进行教学质量评比考核,收集学生反馈,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并结合国家师带徒方式进行培养,使青年教师能够较快成才。青年教师成玉,现在已经能够独立承担本科、七年制及部分研究生的课程,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讲课风格,授课1年多来,受到学生的普遍好评;青年教师徐姗姗经过老教师的传、帮、带等,现已独立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且受到学生的好评。

          本时期的标志性成果——我校特色教材《伤寒论学用指要》,是课程负责人翟慕东教授在近30年的多层次教学讲稿和临床笔记的基础上,汇集教研室各位老师的多年教学经验编写而成。本书颇具川味特色,简洁精悍,直率味浓。在现行规划教材的基础上,为学习者提供了坚实的、传统的理论印证,有利于学好《伤寒论》,提高临床水平。这在同类课程中具有开创性,尤其体现了本课程的特色和亮点。

          今后,教研室将锐意进取,加强《伤寒学》课程特色建设和教学改革研究,从教学、科研和临床各方面推动课程发展,发扬本教研室所特有的“川味”特色。

发表评论